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须要具有娱乐性吗?
刚刚一口气看完<银翼杀手>和<2001太空漫游>,有一个问题在我脑中萦绕,影视作品中“有趣”是不是必须的?(在这里,我把有趣定义为对普通的大众观众而言有趣味性,娱乐性,而不是特指某些专业人群的审美需求)
这两部电影我不否认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很多地方就连我也能看到其中的伟大之处,然而其表现形式在普通观众看来是比较枯燥的,比如说上述的两部电影,电影的镜头语言始终十分缓慢,戏剧冲突也不强烈,虽然有大量的细节值得把味,但对普通观众是有一定门槛的。
这两部电影是伟大的,导演编剧的能力毋庸置疑,他们完全有能力加速电影的节奏和加强戏剧冲突,但两位导演没有这么做。
因此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娱乐性在电影中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是必须的吗?或者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商业片的娱乐性是必须的,票房代表一切。
其他类型影片看拿奖。
娱乐性对电影来说不是必须的。娱乐性不能成为评价电影优秀与否的标准。商业电影需要娱乐性。类型片强调戏剧冲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实验电影、艺术电影、新浪潮等不以是否具有娱乐性为评价标准。
一看就是学霸型的孩子,我作为一个外行我觉得,一部作品在拍之前先找到它定位,说白了你是想挣钱还是想拿奖。挣钱就要考虑娱乐性,拿奖就要考虑学术性。两者都有的太难了,我指导学生拍过几个片子,我觉得拍之前考虑受众人群。电影普通人看的更多,你想讨好普通人那你就娱乐大众嘛,你想讨好学术型导演和专家,那你就多文艺一点。拍片子先从拍开始
影视作品在拍出来公映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娱乐性。
第一次长文警告⚠️(觉得费眼的观众可以直接看标黑字体)
文化、技术和现代社会都将我们推到同一方向——娱乐。那么,怎样为娱乐定义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对娱乐的诸多误解,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娱乐被认为是媒介提供的一个商品。根据这一观点,有些媒体的内容是娱乐,有些则不是。电视剧、电影、情景喜剧、体育等等是娱乐。而新闻、纪录片和教育片则不属娱乐。这种观点源于行为科学的简单认识:娱乐节目使人娱乐,而非娱乐节目则不可能使人娱乐。现代心理学则认为,媒介受众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观众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决定他们将会在何种节目、何种内容中得到乐趣。第二个误解是将娱乐和信息对立。这种观点认为,节目的信息量越大,娱乐性就越差,换言之,观众得到的乐趣越多,他们学到的知识就越少。很显然,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观赏奥林匹克比赛是一种娱乐。但观众也能从中学到他国的风土人情、竞赛知识和人类的生理、心理极限(Vorderer,2001)。由此看到,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Bryant & Miron,2002)。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众多被群众用以作娱乐的形式、项目,似难找出一个共通点,但对参与、使用娱乐形式、项目的使用者来说,不同的娱乐带给他们的共通点就是暂时脱离现实一下。
来源于百度百科。
美国电影是最具通俗性和娱乐性的,虽然可能电影没有让你感觉娱乐,但是从美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原先是清教徒式的禁欲传统,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禁欲越大,欲望越大,表现的娱乐也就越多。海斯法典解禁之后的美国电影更是产生分级制度,这意味着随着市场发展,什么电影都可以放映,前提是分级和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相比起海斯法典之前已经是天差地别的宽容了。
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这些电影很容易被定义为经典,而这个经典是谁来定义的?是否是消费者或者评奖机构?电影从一开始制造出来就是要面对观众的欣赏,就是要面对消费,即使免费观看也存在着观众拿来电影元素消费的潜台词。
电影是个工业产品,基于现代工业流水线,分工体系之下的产品,工业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或消费。换言之,比如说有家厂商制造飞机,飞机的外形非常艺术性,那这个飞机难道不是为了使用或消费吗?
电影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但是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综合艺术。
电影作为一种群体性观赏的艺术样式,它抑制或者说部分消解了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而凸显其大众性与消遣性。这是从电影与观众之间关系来说的。另一方面,就电影自身而言,“电影对现实的表现。在现代人看来就是无与伦比的富有意味的表现。因为这种表现正是通过其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飞机械的方面。而现代人就有权要求艺术品展现现实中这种非机械的方面。”他的“革命功能之一就是使照相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合为一体。而在此以前两者一直是分离的。”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电影促进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这种科幻电影,本质上就带着娱乐性,只是说强弱不同,主题指向不同。科幻电影的标签意味着“类型”,而类型电影的产生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销售与观众的消费。可以按照喜好快速的享受现代工业艺术产品。
而类型的划分并不是一个逻辑统一、泾渭分明的体系。实际上,对影片类型的划分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与类型有关的各种元素和关系。
……
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基础是一些可预测的元素和变量的结合。……正如尼尔所说,类型对于电影宣传采用的工业模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在预测和评估投资和回报时“是作为基本的和‘便捷的’计量单位起作用的,而作为基本的和‘便捷的’分类。资本资产得到组织和安排,一确保产能发挥到极致。”
《电影理论基础》
即使类型电影随着新旧好莱坞的交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的变更,变得好像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但是实际上类型电影本身就是各种元素的集合体,只要掺杂这些元素,实际上就满足了大众对此的娱乐性需求。
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是可以用符号来解构的,本质上电影也就成了符号的集合体,观众可以用自己所知道的符号体系来探索自己偏好的电影当中的符号表意。
就比方说你喜欢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然后把它的电影和其他电影进行一个混剪的时候,就会发现素材变成了一部分与一部分的关系,变成了元素,符号的表意镜头,太空漫游当中的骨头扔起来变成宇宙飞船在剪辑当中成为了一个表意的镜头,表达科技突飞猛进或者人类智慧的至高无上等等。
当你把这些类似镜头剪辑在一起,做成一个新的混剪来说,就有了不同的表意体系,符号合集,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蒙太奇的剪辑就有些这个道理。库里肖夫试验。
类型意味着要包含通俗性的元素或者符号,大家都能理解,并且以谈论和理解它为乐。
加上电影从刚一诞生开始就伴随着美国的镍币影院和卢米埃尔的咖啡厅,即使卢米埃尔拍摄的是纪实性作品,但是也是需要观看与消费。消费就意味着娱乐。
所以你说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具有娱乐性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电影本质所具有的,无所谓是否娱乐大众。即使是《上甘岭》这种战斗性的电影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当时的精神需求。
只是说某些电影在表现主题与内涵上面有无特意娱乐大众的倾向,视听形式和演员调度表现、叙事上有没有专门为了娱乐大众的引导。
个人认为好的影视作品应当以给人传递一种感受或者是精神为最根本要求。但感受千差万别,精神包罗万象,衡量的前提是让观众感受到犹如绘画中“传神”的移情感觉,可以感知到影视作品带给人的精神满足。
所以对于题主所问的一部电影是否需要“娱乐性”,是强调娱乐大众倾向的电影,优秀的电影不带有这个娱乐倾向也可以使观众心领神会,心悦神怡。不是必须物。
电影与具有娱乐倾向之间的关系是风格化的关系,相当于汽车的喷漆。而不是汽车本身。
我描述当下,当下人们的行为、存在感、无法解决的自我,以及他们的反思。与历史的关系、厚重不厚重的问题,这适合有情怀的人来做。
我觉得艺术跟厚重不厚重没有关系,能把一个人吃烤肉时的所有感受传达出来也是艺术,吃烤肉已经是延续几万年的一个感受了,什么状况下,与死亡的距离,怎么咬,肉跟牙齿舌头的触碰、温度、气息,很复杂。历史写在基因里,当下重复的日常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过属于被遗弃的部分。现代文学关注的是被遗弃的这部分,不被遗弃的部分以前的艺术家已经叙述得很完美了大发国际8。比起“增加”生活的重量,我更认同深入当下的觉知,生活本身就是无底洞,不用再添砖加瓦了。历史、大事件、变革与运动,这是欧洲古典文学到俄罗斯文学到拉美文学爆炸,那个时期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每天刷着微博,用着移动支付,去找历史事件,是想延迟爆炸吗?《聂隐娘》里很多拍皮球的段落,传达了那个历史情境下看皮球和拍皮球大众娱乐的感受,这是伟大的。如果说不清一个人在某个历史时段吃烤肉什么感受,甚至概括说吃烤肉不值得说,那这就是纯扯淡的一个事。我个人看法是艺术作品现在硬要带历史视角,硬扯社会性,这很捉襟见肘,人本身自带所有阶段的人性。卡夫卡能在一间小屋子里讲明白,别人去贴太阳系历史和银河系社会学也没用。
——电影导演胡波 访谈节选曾刊于《文学报大众娱乐》